心理角度下看校園欺凌問題

欺凌的定義

定義:

  1. ‘Bullying can be defined as repeated and systematic harassment and attacks on others. It can be perpetrated by individuals or groups.’(Sudermann, M., et al., 1996)
  2. ‘Bullying is defined as any kind of ongoing physical or verbal mistreatment where there is dominance and control…It is a game of usurping control in an attempt to win while others loses.’ (Bosch, K. and DeFrain, J., 2003)
總括上述的定義,欺凌可界定為:
  • 肢體或精神上被欺侮、騷擾或攻擊
  • 情況持續出現
  • 有強弱的權力關係
  • 常見的欺凌行為包括:一)肢體暴力、二)攻擊性語言、三)排擠別人、四)強索性的欺凌
欺凌者特點
  • 可能是暴力受害者,對人心存敵意
  • 不善於控制負面情緒,容易衝動
  • 成績或品行較差,在現行教育制度下得不到成功感
  • 透過權勢來補償自卑心理,提昇自尊
被欺凌者特點
  • 偏向沉默、怕羞、行為較古怪或不受大部份同學歡迎
  • 不善交際,沒有太多朋友
  • 身材矮小、瘦弱
  • 家長過份保護或管制
  • 不起眼的一群,強權文化下的犧牲者
校園欺凌的形式原因
個人因素: 脾性和性格衝動易怒。
家庭背景:父母管教方式(可能傾向侮辱打罵),或家中缺乏管教。
被欺凌者:性格內向、孤僻、缺乏自信、社交能力低。
 
社會風氣: 近年香港社會經濟不景,積怨太多,香港人容易傾向以暴力和憤怒來表達不滿。
電影或電子遊戲鼓吹的「打不死」精神,用拳頭解決問題;成人視之為娛樂或生財工具,卻沒有向下一代作出適當和足夠的指引或輔導,令「弱肉強食、侍強凌弱」的信息傳播開去。
 
學校因素: 香港教育於德育和生命教育方面,還未夠全面和深入,難以改變學生的惡劣行為和情緒。
同學在學業上劇烈的競爭,使到校園難以建立和諧、互助的文化。
教師處理欺凌事件的培訓不足,學生互相揶揄或打架,只當作嬉戲或只作口頭警告。
又或對被欺凌的學生持有偏見,潛在「自作自受」的想法
。

欺凌事件對學生的影響
欺凌者
  • 傾向以暴力表達情緒和解決問題,容易與人產生衝突。
  • 將來長大後可能繼續用暴力和強權去待人,犯事的機會也較高。
被欺凌者
  • 心理方面:感到焦慮、害怕,甚至會演變成情緒病,例如社交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和抑鬱症。
  • 行為方面:可能會逃避上學、拒絕與人建立關係,對人猜疑不信任。
旁觀者
  • 感到驚慌,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人,於是可能演變出支持欺凌者的行為;
  • 若覺得欺凌別人並不會有負面效果,日後或會嘗試參與。

 
情緒健康輔導中心 Emotional Health & Counselling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