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支持我們
www.ucn.org.hk ucep.org.hk Logo
認識情緒 情緒是什麼? 對情緒的誤解 情緒是如何產生? 情緒對我們的影響 怎樣才擁有
「健康的情緒」?
「一個抗鬱的年代」 情緒病病人家屬朋友
可以做的事
認識情緒病 什麼是情緒病?
Mood Disorder
抑鬱症 Depression 情緒低落與抑鬱症有何分別? 躁狂抑鬱症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何謂過份焦慮 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s
驚恐症
Panic Disorder
社交焦慮症
Social Phobia
淺談老人抑鬱症

淺 談 老 人 抑 鬱 症


老人自殺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題目,在預防工作的焦點上,多則集中在支援長者、推廣健康的晚年生活等。實在,自殺與抑鬱症的關連亦不容忽視,外地已有不少調查顯示約有六至九成長者自殺前,皆有抑鬱徵狀。據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在零三年的一項調查研究中發現,在十三句描述長者抑鬱症的句子中,被訪者平均只能正確回答五句句子,平均分約三十九分。由此可見,市民大眾對長者抑鬱的掌握,還未有充分的認識。

「病向淺中醫」的道理無人不曉,但可惜的是,不少人察覺不到抑鬱症的病徵,尤其當長者在面對長期病或親人分離時,常有厭世的表達,卻被誤以為只是一些負面情緒的反應,因而耽誤求醫的時間,加重了病情的嚴重性,甚至直到自殺不遂才知道被證實患了抑鬱病。

當然,若果大眾能及早發現正視長者抑鬱症的問題,悲劇便可減少。近年,喜見不少機構已提供抑鬱症的資料,但對於長者抑鬱的認識,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大家正視和了解的。

知多一點點

  1. 長者容易患上抑鬱症
    非也!年紀越大的長者,並不表示他們較易患上抑鬱症,經常抑鬱亦非晚年的應有特徵。最容易患抑鬱症的年齡組別是介乎25歲至44歲的人士,約有四分之一機會,65歲以上而身心健康的長者,只有15%有可能患上抑鬱症。雖是如此,年齡老化帶來身份及環境改變,例如:退休、喪偶、失去經工作和經濟能力、欠缺支援網絡等,皆容易令長者產生壓力和情緒低落。若長者要在這些變轉中獨自承擔的話,他們患上抑鬱症的機會便越高。

  2. 患病長者與抑鬱
    很多患抑鬱症的長者,長期訴說自己體弱多病,由於抑鬱症的病徵與身體病患很相似,故疲倦、欠動力、失眠和胃口差等,家人往往以為這是老人常見的身體毛病,因此掉以輕心,抑鬱症被身體病患所遮掩。根據調查,慢性氣管患者和心臟病患者,有百分之五十有機會患上抑鬱症。

  3. 人家常說「想死」
    中國人的思想傾向負面,長者亦被定型為思想偏向悲觀,在口邊掛著死亡的字眼,時有出現,於是令其他人習以為常。對於長者自殺念頭的表達,會以間接的言語為多,例如:「我的時間無多」、「沒有東西再值得我留戀」等。其實,不少有關自殺的研究顯示,有自殺念頭的人也會向外界流露死亡的意向或計劃,而抑鬱症病患者是會較易有輕生念頭的,故此,我們應多加留意,長者對生存意向和價值的表達。

人本身會經歷不同的情緒,亦能感受到如何掌控它們,這是正常的。但若果情緒出現問題,控制情緒的感覺失去了,反而常常被某種情緒籠罩,更甚是影響其心理、生理和日常生活的時候,這可能需要接受醫生診斷,以了解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外地的研究指出,情緒病患者包括抑鬱症於接受適當的治療後,成功康復的機會接近80-90%。故此,只要患者及早接受藥物和心理治療,並得到家人和社會支持和理解,抑鬱症是可以受控制和治癒的。

九龍觀塘協和街130號基督教聯合醫院J座5樓 電話:2349 3212 傳真:2349 4454 郵箱:info.ehcs@ucn.org.hk 網頁指南 | 免責說明
Copyright 2014. 情緒健康輔導服務 Emotional Health & Counselling Service. All Rights Reserved.